东阳沟自然保护区地处青川县西北部,为长约45公里,宽13公里的条形地带,是大熊猫的栖息地之一。来看看野趣生境是怎么把当地的人文民俗、生态系统与大熊猫的可可爱爱融合在一个宣教系统里的。
生态屏障:
既古老又复杂的动植物区系,自然生态系统和森林植被保存较为完好,生物多样性程度极高。
物种丰富:
动植物资源丰富。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珙桐、银杏、红豆杉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云豹、林麝等。
大熊猫栖息地:
东阳沟与甘肃白水江和四川王朗、唐家河、小河沟等自然保护区共同构成岷山北部大熊猫栖息地。
特色人文:
青川自古便是羌、氐、汉、蕃杂居之地,民俗风情别具特色。民俗文化:锣鼓草、牛歌、狮舞、龙灯等;饮食文化:荞凉粉、杂面、灰搅团、甜浆饭、青川老黄酒等。
设计特点
一、人称叙事,独具创意
·特色化讲述
以故事化的手法,有机串联保护区的科普知识,增加可读性;用第一人称讲述,展示巡护员从“砍树人”转变为“巡护员”的心路历程,让访客产生情感共鸣;结合场景设置,访客置身其中,能更直观感受东阳沟自然保护区的专属故事。
·全面覆盖
宣教内容涵盖保护区的自然地理、发展历程、动植物资源、保护成果等,全面展示东阳沟的独特魅力。
·挖掘当地特色
与巡护员交流,走进巡护员的工作日常,实地考察,查阅资料,深入挖掘东阳沟不可复制的独特元素和特色资源。
二、结合当地,主动探索
深入挖掘当地故事,突出在地性。
场景式宣教设计,主动探索而非被动受教。
艺术性、人文性与科普性紧密融合。
三、七大场景,趣味科学
(小屋效果图)
策划方案以不同的场景为载体,将趣味生动的故事和科学严谨的知识结合起来,重点讲述林场改革、保护区发展、熊猫救助、野生动植物调查、日常巡护以及巡护遇险等关键事件,向参观者展现东阳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砍树的栽树人
我从西阳沟走来
新时代的栽树人
(场景一现场图)
以回忆的形式展现林场时期人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并重点介绍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和保护区成立的转变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通过工作性质(木材生产-环境守护)和工作内容(伐木-栽树-护树)的转变来展现保护意识的觉醒。
守护的足迹
走上保护之路
成果突出,辛苦都值了
(场景二现场图)
这部分场景主要介绍东阳沟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发展历程和多年的保护成果,通过时间线的形式线性讲述各个里程碑事件和关键节点。
那一次意外
防不胜防的吸血鬼
与猛兽不期而遇
滑一跤,可能命都没了
巡护路上,我的无敌攻略
(场景三现场图)
逼真的场景还原了巡护员在野外遇险的情景,常见的包括野兽袭击、蛇虫叮咬和各种地质灾害。虽然在巡护路上危险重重,但为了青山绿水常在,野生动物能自由的生存,他们依然坚持在巡护的岗位上。
与专家的邂逅
植物身上有学问
寻觅动物的蛛丝马迹
野外监测课程来了
(场景四现场图)
据生物调查结果显示:东阳沟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高等植物1900余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银杏、红豆杉、珙桐和光叶珙桐;保护区迄今发现有兽类7目28科62属84种,属国家Ⅰ级保护6种,Ⅱ级保护12种,鸟类14目49科133属247种,属国家Ⅰ级保护鸟类1种,Ⅱ级保护鸟类35种。此外,还有多种两栖、爬行动物。
快!熊猫受伤了快!熊猫受伤了
大熊猫分布在哪里?
无法实现的彩照
传说中的食铁兽
它受伤了,快救救它!
(场景五现场图)
本场景展现了保护区巡护人员救助受伤大熊猫的情景,包括发现大熊猫时的情景、救助大熊猫的过程、放归大熊猫以及救助过程中的体会等等。此外,该场景也涵盖了救助其他珍稀野生动物的事件。
当巡护员的这些年
我在巡护些什么?
说不清的喜怒哀乐
升级的装备
(场景六现场图)
通过营造巡护员真实的生活和工作场景来增强访客的融入感和沉浸感。该场景模拟了野外营地,里面放置了各种物件品,如:简易的桌椅、工作服装、补给的食物、工作用具、测量树木的尺子等。另外桌上还放置了真实的巡护员日记供访客翻阅,让他们了解巡护员内心的情感。
我是熊猫游侠
变身熊猫游侠
保护永不落幕
(场景七现场图)
引入“熊猫游侠”这一概念,生动形象地向访客介绍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这一新时代背景下,巡护员的守护大熊猫、守护森林的神圣使命。
别看大熊猫外形憨厚可爱,它们的“男友力”也超强的,大熊猫是伞护种,保护它们就要保护栖息地,一大批栖息地保护了很多其他的物种。而披星戴月的巡护员们,则隐匿在万木峥嵘的森林里,成为了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盖世英雄。
(熊猫小屋外立面改造效果图)
在完成东阳沟熊猫小屋宣教系统的过程中,野趣生境运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将巡护员平凡而不凡的工作,与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的命运相结合,呈现了一条充满趣味而又艰险的保护之路。都说十年树木,可很多守护者都奉献了自己一生的时间,只为守住祖国的绿水青山。
而野趣生境,也将在生态事业的路上走得更加坚定,通过更多创意性的宣教设计,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传递给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