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空间壁垒,建构室内外一体化宣教体系”开县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宣教中心
浏览次数:5229发布时间:2019-06-12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推进,环保越来越受到关注,为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兴建了一系列自然保护地。在建设过程中,大家逐渐发觉,多数人对自然生态系统都缺乏正确认识,从而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由此可见,了解自然,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应当作为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

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重庆市开州区,是重庆市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公园规划总面积1267.81公顷,是双重水位调节下城市内湖湿地与人居环境协同共生的复合型湿地公园,其双重水位变化与湿地生态系统独特性堪称全国之最。汉丰湖湿地公园以水库湿地、河流湿地、岛屿沙洲湿地等湿地为主体景观,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湿地特征显著、形态自然、植被景观秀丽、观赏性强,具有很高的科普价值。

那么,如何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众多珍稀动植物以及秀丽的湿地景观全面且生动地呈现给访客呢?

建设宣教中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然而问题又来了,场地中仅有一栋两层小楼,其面积远远无法满足整体宣教需求。重新建设一栋新的宣教中心无疑会产生大量的人力及资金投入,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大量的宣教内容呢?

野趣生境给出的答案是——将室内外空间进行联动,把一部分宣教内容置于宣教中心外部空间中,建成室内外一体化的宣教中心。

这一大胆而又创新的想法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肯定,迈出了它成为经典的第一步。

我们直观感受一下建设前后的差别——

建设前实景:

微信图片_20190612143348 副本.jpg

建设后实景:

微信图片_20190612143355 副本.JPG

这一华丽转变中引入了众多生态理念和先进技术,从屋顶到墙面,从内庭到外院,力求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均实现“生态”二字。

为完美实现室内外一体化宣教,首先在建筑和外部环境的融合上就要下足工夫,建筑体的生态改造至关重要。

一、生命景观屋顶

运用先进生态的工程技术、环保绿色的材料将原来的硬质化屋顶进行改造,种植多种植物,为昆虫和鸟类提供取食和栖息的场所,同时雨季来临时,屋顶还能起到吸纳、净化雨水的功能。与其优美的外表和强大的生态功能相反的是,其管护成本远低于普通市政园林景观,让人禁不住想点个赞!

微信截图_20181229150414.png

二、生命景观墙

在原有墙体基础上进行改造,引入垂直绿化技术,建构具有减缓和净化雨水功能、生物生境营造、保温隔热、景观美化功能的生命景观墙体。经调查,现在该墙体上除最初人为种植的植物外还自发生长出了十来种植物,有鸟类和蛇类进驻,实实在在是个生命景观了。这两步之后,是不是觉得原来灰扑扑的水泥小楼立马小清新了起来,和周边的环境融合度瞬间飙升?

微信截图_20181229150358 副本.jpg

外部环境营造延续生态理念,与室内宣教主题和湿地公园特征相契合,以湿地元素作为营建重点,进行多层次景观营建。微信图片_20190612150430 副本.JPG

三、雨水花园

小型湿地结构,主要生态功能为吸纳、减缓地表径流,沉淀净化水体,也是小型蛙类和蜻蜓光顾的热门区域。

微信图片_20190612143359 副本.JPG

四、生境小品

利用场地内常见自然材料和生活废弃物为原料,建构具有生态功能的小品,作为景观点缀的同时为鸟类、昆虫提供栖息环境。

微信图片_20190612143402 副本.jpg微信图片_20190612143405 副本.JPG微信图片_20190612143408 副本.jpg

五、生物沟

可作为道路排洪沟的同时承载生物通行生态廊道的功能,也是小型蛙类、昆虫喜爱的生境之一。

微信图片_20190612143411 副本.jpg

多种小微湿地结构配合室外宣教解说牌共同构成了室外宣教场所,不仅实现了项目建设初衷,扩展了宣教区域,更因实景宣教的形象生动性,取得了超出预料外的收获。现在,汉丰湖宣教中心已成为当地的标志性景点,游人络绎不绝,甚至成为了热门的婚纱取景地,也得到了国内外生态工作者的肯定。

从室内到室外,不仅仅是硬性功能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打破空间壁垒,我们才能看到更广阔的的天地。